现在人们都在关心债务问题,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家庭或个人债务。很多事情的背后,往往也有债务问题的影子,比如最近的慧泊市事件。
人们关心债务问题,议论债务问题,实际是担忧债务问题。这些债务还得起还不起?会不会暴雷?解决债务问题可能会产生什么进一步的影响?前些天,我发表了一篇文章,《巨额债务之后,可能是一场漫长的不景气》,介绍了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也是想从以各方面加深我们对现在所面对的问题的认识。此前,也用两篇文章,《一个听起来就过于荒诞的事情如何演绎成为一个真实的故事?》、《举债时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以贵州省独山县的案例,讨论了债务问题形成的背后的机制。
其实,债务本身不见得就是问题,因为现代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经济,现代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支持,与金融制度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关键的问题是,债务在什么情况下是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不是问题?
(相关资料图)
一说到债务是不是问题,有人马上就会给出一个指标:警戒线。也就是说,债务率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就达到或超过了警戒线,就是问题了,否则就不是问题。然后又有了政府债务警戒线,企业债务警戒线。在企业债务中,又有不同行业的警戒线等等。于是,债务及债务警戒线问题,就成了一个高深的学问。加上人们引用的数据的差异,债务问题就成了一团理不清的乱麻。
我的看法则是,债务在什么情况下是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不是问题?标准很简单:还不起就是问题,还得起就不是问题。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
假如有一个家庭,有1000万的资产(房子,但没有存款和现金),年收入是20万。假如,今年借了20万,一年后必须还款。你说这个债务是不是问题?那要看用这钱干什么了。如果是用来买了一辆家用轿车(跑网约车不算),带不来收益,可能就是问题。如果是用来做生意,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可能就不是问题;但假如生意赔了,又可能就是问题(理解大体意思啊,别钻牛角尖)。
这至少告诉我们,债务在什么情况下是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不是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负债率的问题,警戒线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因此,在考虑债务问题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负债率和所谓的警戒线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这些债务是怎么形成的?是因为什么形成的?借来的钱干了什么?能不能带来收益?在认识中国当前债务问题,尤其是政府和居民债务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后面这些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背景。债务驱动经济增长,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发展模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一个国家从落后的基础上走上发展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资金,是资本积累的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举债发展几乎是一件不可可避免的事情。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就告别了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天真模式,债务就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为了保几保几的增长,债务更是大幅扩张。
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举的债到了哪里?能不能带来收益。这个问题用具体数据说太复杂,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办法来看:我们这些年哪些方面的改善最大最明显?首先,是房子多了,多多了。这些房子,如果折合成财富,大约为几百万亿。不能否认,我们的住房条件改善了,我们享受到了,但确实也有几百万亿的财富沉淀在那里了,不能带来收益。其次,我们的城市漂亮了,出行方便了,这些我们也都享受到了,但那些漂亮的城市、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桥梁和高铁,还有那些有用没用的开发区,大量的财富都沉淀在那里边,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不能带来收益的。
几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天问式的问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几十年,按说是创造了不少的财富,为什么现在企业是一身债,政府是一身债,老百姓也是一身债?那创造的财富哪里去了?我几乎没有看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甚至连一个正面的回答都很难看到。有人说,都到了富人的手里;有人说,是被腐败分子拿走了;还有人进一步说,是他们给转移到国外去了。这些我都不否认。但同时我想要说的是,这些钱在微观上是大钱,在宏观上是小钱。
我的意思说明白了吗?这些城市、房子、公路、铁路、桥梁、机场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些年创造的财富混合了债务的沉淀物。我们不能否认我们享受了这些,甚至是有点超前地享受了这些;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是把过多的财富包括债务堆积到了这里边,而这些是不能带来收益的,直至到了这些债务堆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才开始觉察到,这是个问题了。所以前些天我说,《平心静气地说,也许我们到了应该还债的时候》。这是历史过程的一部分。
限于篇幅,企业的债务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