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怎么才算大,又怎么才算强?显然,不能仅仅以gdp论英雄。
知名经济学者陈宪教授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披露“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其团队通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万人专利授权量、人才比例、人均gdp等少数几个核心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评价与考量城市的“强大”。“权重”倾向于实体经济的这一指数排名发现,京沪并列第一,长三角十强占六。
与2022中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列城市,或2022中国工业增加值前列城市都有所不同,这一“大城强城’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市、北京市(并列第1),深圳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广州市,杭州市,武汉市,常州市,宁波市,厦门市,佛山市,青岛市,济南市,长沙市、扬州市(并列第16),东莞市,嘉兴市、南通市(并列第19)。
(资料图)
当天,在上海交大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陆铭主持的《强城时代》(城市发展报告第1辑)发布中,专家们更为关注城市如何从做大到做强。陈宪对新指数的排名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强城”主要包括9座: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此外,还有几乎同样数量的“准强城”。他表示,需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地级市,如苏州、无锡、佛山、南通以及东莞和常州,它们都分别处在一个同城化的都市圈中。
在陈宪看来,强城之所以“强”,因为有强产业和强企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强企业。可以说,这些强城中除了一线城市,以及南京、杭州、武汉和宁波等城市外,地级市中的苏州、无锡、常州、佛山和东莞等城市表现亮眼,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先进制造业成为产业基石。“它们给中国的大城市上了一课:专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有自身特色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是从大城走向强城的必由之路。”
“强城时代”面临一种发问:似乎可以说“无制造,不强城”,但似乎不能说“无服务,不强城”,这是为什么?陈宪回应,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占比高,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要包括研发设计、金融和物流等。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会造就高技能劳动者为主的中等收入阶层,进而产生较大规模的消费需求,也就是消费性服务业的需求,以及对消费服务品质的要求。
陈宪也强调,从增加值比重的角度看,城市产业中服务业占主导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对于大城市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前者是第一性的,同时需要两者协同发展。实践表明,超大、特大和大城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一般要达到30%左右的阈值。“如果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它们是不可能成为强城的。”他说,消费型城市也是因为城市有一定规模追求生活品质的中等收入群体,而中等收入群体来自高技能劳动者,他们主要来自先进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
可以说,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业将赋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经济。“如果不上升到这个高度认识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地位,城市经济难免产生结构空心化、增长乏力和就业不足的矛盾,进而将深刻影响大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陈宪表示,城市经济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是一对比较复杂的关系,与此相关的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数字经济的关系。“虚实融合”“数实融合”需要更多逻辑实证和经验实证,才能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以及不同行业间存在的规律性联系。
此外,2022中国城市资本活力指数的综合排名,也为“强城”提供了一个佐证。可以发现,资本活力指数领先的北京、深圳、上海、杭州、无锡、苏州、广州、宁波、南京、长沙,这前十座城市与“强城”们也有不谋而合之处。作为指数研制者,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夏立军教授表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资本活力上,研究资本市场、用好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好资本市场的作用,实现科技产业与资本市场在城市层面的良性循环,正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作者:徐瑞哲
题图来源:朱瓅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