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的疯狂正在在汽车市场轮番上演。
在湖北地区雪铁龙C6狂降9万拉开车市降价的大潮后,如今各大厂商“或明或暗”的降价大战已经进入肉搏战阶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0个汽车品牌参与到此轮降价大战之中。除东风雪铁龙、东风本田、东风标致等东风系率先出牌外,中国品牌的荣威、长安汽车,甚至是如日中天的比亚迪也都急匆匆加入降价的队伍之中。
新能源趋势与降价的来势汹汹过后,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将完全重塑。
降价双刃剑 二线合资品牌退场倒计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在体系上完全与先进水平脱轨,所以,让出一部分利润,引进外资,通过合资的方式快速地拉动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建设,在现在来看,确实是一招很高明的棋局。
在合资汽车工业的带动下,中国的汽车工业迅速地补齐了体系短板,并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
上述过程中,合资汽车企业带来的先进生产理念,企业管理方式以及产业运行模式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样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体系化的汽车工业体系里,中国的自主品牌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合资汽车工业好的一面是带动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不好的一面就是又让中国市场变成了以外国车为主的市场——过去二十多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史,是合资品牌占主导性的一段历史。
合资企业的优质汽车产品,完成了对70后,80后甚至是一部分90后的市场教育——进口车比合资车好,合资车比自主车好——在这样的前提下,合资汽车也收获了更高的品牌溢价。
比如说,十多年前的大众途观可以轻轻松松地加价6万提车,大众比较高级的梗也就是彼时“崭露头角”。
在整个汽车市场处于大爆发的增量作用下,基本上是个合资企业都会迅速的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在2006年左右,伊朗和印度的汽车企业也都张罗着要来国内投资建厂。
时间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和00后一起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也经历了几轮优胜劣汰。尤其是在进入到新能源的赛道之后,合资汽车企业的资本构成方式,开始限制了合资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时的市场敏感度和研发速度。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国品牌的不断崛起,二线合资品牌率先感受到了压力,比如说雪铁龙、现代起亚,再比如马自达、斯柯达等等。
雪铁龙首先“大降价”,是二线合资品牌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先活下去。一定角度上说,雪铁龙的大降价也拉开了“挤压”合资品牌溢价的大幕。
降价是把双刃剑,赢得短期销量的同时,也极大地伤害到品牌形象。降价这事,降下来就是降下来,再想起来就没那么容易。未来,二线合资品牌生存空间还有没有,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传统车企大降价 新势力雪上加霜
与年前特斯拉引发的新势力降价完全不同,这次的降价更多是传统车企所主导,而且规模更大、幅度更大、影响更为深刻。
传统车企大降价对新势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然,传统车企的降价也是在新势力们不断蚕食传统能源市场后主动做出的反击——已经做好全面转型新能源的准备以及All in新能源的决心。
如果没有大幅度地降价促销,我想现在绝大部分在抢雪铁龙C6的潜在用户里,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观望着要不要花更多的钱去买一辆绿牌车的。
目前汽车市场,新能源车市场呈现出一个两头粗中间瘦的沙漏型市场——三四十万的新能源车比比皆是,好像随随便便花个三四十万买辆电动车就像出门买把韭菜那么正常。
与此同时,五六万块的市场里已经找不到什么正经的燃油车了,都是五菱宏光MINI EV这样的主,而且销量也都看到了,正经不小。
倒是十万到二十万区间的市场,新能源车几乎没有什么像样产品。而这个价格区间,是现在燃油车的市场——类似于纺锤形的结构。这个很好理解,普通老百姓,买个十来万的车用作家用,可不能只跑200公里就要去充电,有个假期还是要出去在高速公路上堵一堵车的。
家用车刚需市场依旧很大。在有新的技术突破之前,主流的家庭用户还不可能做到完全接受纯电的通勤。这一次,雪铁龙开的这个头带来的降价潮,让那些徘徊在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之间的消费者果断的选择了燃油车,而这一部分徘徊的消费者,未来几年内换车的需求就减弱了不少。再加上现在存量市场的特点,打出来的这个时间差,也够传统车企琢磨出一代新能源车来了。
不客气地说,传统车企大降价后一段时间内,最难受的将是新势力造车企业。进入到2023年刚刚要有点起色,传统汽车企业来一波降价大促销,影响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
现在,国内的这一波新势力造车企业,依旧处于亏损的状态,依旧需要长时间的市场开拓。现在,传统燃油车降价,特斯拉也要压缩零件数量还要推出入门版车型,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企业接下来的日子会非常艰难。
汽车市场就是这样,一旦被撕开一个口子,就很难愈合了。价格战将成为常态,那高举高打的新势力们还能坚持多久?
注: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