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观察丨湖北最大规模氢能商用车集中交付 乘用车或是未来必然选择-世界焦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6-13 10:37:00

6月10日,国家电投“氢腾”燃料电池配套200辆氢能车辆正式交付并投入武汉地区运营。同时,国家电投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绿动”)再获东风商用车200台重卡燃料电池系统新订单。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氢科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银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指出,这是国氢科技继冬奥会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燃料电池汽车投放,也是湖北省、武汉市最大的一批燃料汽车投放,正式拉开了国氢科技零碳交通在湖北大规模化应用的序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武汉绿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次交付的氢燃料电池车辆主要为4.5t常温厢式货车、18t厢式货车、31t自卸车、49t牵引车等5款车型,服务于武汉市内城市配送、渣土倒运、大宗商品等运输场景,将与顺丰物流、盒马生鲜等企业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该200台燃料电池汽车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氢腾芯、武汉造”。据武汉绿动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交付的配套燃料电池产品中,质子交换膜、膜电极、气体扩散层、电堆等核心部件全部由武汉绿动进行生产供货,实现了本土化,标志着公司从研发进入到正式生产环节。

构建生态圈

2020年,国氢科技在武汉经开区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武汉绿动,作为“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的承接主体。目前,武汉绿动已建成了国内技术最先进、单线产能最大(30万平)的质子交换膜生产线,以及水电解膜、碳纸、膜电极及电堆等产线。2023年底,该公司还将建设百万片双极板产线、万套氢燃料电池系统产线等。“建成后,武汉绿动将成为目前国内产业链最齐全、产能最大的氢能研发和生产基地。”张银广指出。

事实上,当前众多氢能企业反映,氢能产业链长且涉及主体众多,仅靠燃料电池企业这单一主体不足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而且氢能下游应用场景有限,燃料电池等企业获取的订单也受限,因此亟需构建生态圈,多方发力共推氢能产业发展。

张银广认为,氢能产业呈体系化发展,需要靠政府、上下游企业、资本、终端客户等多方携手。“国氢科技本次投放的200台氢能燃料电池车是有计划的集中投放,优先选择在有加氢站的地方运营,并提前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协商在车辆运营范围规划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此外,公司还与相关政府部门探讨确认相关车辆投放政策、以及后续基础设施建设、车辆运营等政策的实际落地等。”

“具体而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氢科技、东风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及合作伙伴共同构建氢能产业生态,打通了氢燃料电池、整车、加氢站、氢气供给及车辆运营的产业链条,武汉氢能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张银广再次表示。

除了协同多方主体完善氢能产业链建设,国家电投也在积极拉动应用场景的建设。2022年4月,由国家电投牵头组建的专业化氢能车辆运营平台——湖北氢动力在武汉成立。“由平台出钱购买燃料电池汽车,再租赁给客户使用,因此早期的购买成本就转移到企业自身,有利于市场开拓。”武汉绿动总经理刘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本次投放的200台燃料电池汽车将全部在氢动力平台运营,将实现燃料电池汽车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推广,降低在产业化初期燃料电池车辆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

降本靠两把利器

当前,与锂电等新能源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车成本不占优势。张银广认为,若想降低氢燃料电池车成本,前期需要靠技术迭代,后期则需要靠规模化运用。

在技术迭代方面,国氢科技首先将目光聚焦于基础材料的研发,从质子交换膜着手。张银广告诉记者,“质子交换膜基于燃料电池,正如芯片基于手机,属于在过去被卡脖子的技术,在没有实现国产化之前,质子交换膜主要依靠外资产品。”

2021年,国氢科技突破质子膜卡脖子技术,在武汉建成首条全自主可控的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预计年产能30万平方米。张银广透露,当前质子交换膜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国际市场垄断的局面,促使成本在五年内下降了约70%。“因此核心材料的自主化国产化对于降低燃料电池成本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张银广预测,2025年将是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重要拐点。“随着技术的迭代,到2025年一套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将继续从3000元/KW至4000元/KW下降到1000元/KW至2000元/KW,到2030年会下降更多,使得氢燃料电池车的采购成本与燃油车接近。”

而在规模化方面,张银广认为当前国家为了规范氢能产业健康发展,会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有序地控制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规模。“国家会综合上游氢气的供应能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以及成本下降的节奏,推算或计划市场规模。”

“具体而言,阶段性投放多少氢燃料电池汽车都事先经‘指挥部’统一谋划,‘指挥部’将政府相关部门、加氢站建设方、供氢企业方、氢车运营方等聚集在一起,协商当前市场能够承受多大规模、政府能补贴多少等,这些都要提前规划好。”张银广进一步指出。

张银广告诉记者,当跨过了2025年这一拐点,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大幅下降,不再需要政府补贴,加上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便将自由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将真正放量。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张银广还指出,未来乘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应用的必然选择。“当下国氢科技主要通过商用车运用来拉动乘用车运用,等全国加氢站达到1000座以上,每个区域实现百座以上的覆盖,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就能跑起来了。”

早在氢能装备与燃料电池产业大会上,国氢科技董事柴茂荣就透露,国氢科技加码氢能乘用车研发,正和一汽等企业联合研究“乘用车用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技术”等项目,争取2023年底开发出样车。未来五年,国氢科技将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打造“氢腾-S”系列乘用车燃料电池产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精彩推送